溫老師備課party

06高層次「數學監控」能力怎麼教?- -筆記策略5-1溫美玉老師分享

06高層次「數學監控」能力怎麼教?- -筆記策略5-1溫美玉老師分享 http://goo.gl/ngTmm4 高層次「數學監控」能力怎麼教?- -筆記策略5-1

●溫老師,上課囉! (教學時間一共2節課)

  1. 為什麼數學教具操作之後,孩子還是無法解題?
  2. 「數學自學能力」 從 讀懂「數學課本」 開始! 3.「數學閱讀 」怎麼在數學課具體執行? 4.「數學監控」能力如何在數學課具題執行? 5.為什麼不能盲目寫測驗卷?

●教學流程

一、 教學前—確定舊經驗與新教材之間的關係

(一) 舊經驗--一下「有多長--量與實測」已經實地「利用個別單位做長度的分解與合成」,也就是指「非公制」單位的實物測量,例如,用迴紋針量吸管,看看吸管是幾個迴紋針長。

(二) 新教材--二上「量長度」(今日教學:活動一「個別長度的測量」) 從一下的舊經驗中可以看到,具體物的操作絕非此單完重點,所以,不能看到課本的照片有迴紋針測量筷子,就請學生做這件事。 那麼,重點應該擺在哪裡呢?請看以下教學過程。

二、 教學過程

(一) 教材預測 - - 心智圖 1.看到「量長度」這樣的課程,你會想到什麼? --溫老師用「心智圖」表示並記錄學生層出不窮的回答,過程中也會再提問澄清。例如:有人提到「公尺」、「公分」‧‧,就有孩子會說「公斤」,這時立刻有人敏感並說:,「又不是體重,怎麼會有公斤?」溫老師順勢澄清:「所以,長度不會用到公斤?那公斤既然是記錄體重,我也可以說是『重量』嗎?」

  1. 小朋友一共提了:公分、公尺、房屋、書、繩子、毫米、英哩、樹、身高器、桌子… (二) 標題預測與解讀--提問

1.「量長度」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字?為什麼?有哪些舊經驗支持你的想法?

  1. 如果「量」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你會問哪些問題?(學生會問問題是因為溫老師每一科都是這麼做,他們已經習慣預測提問) (1) 為什麼要量長度?(生活上的需求) (2) 怎麼量?(測量的工具有哪些?這些工具之間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 (3) 量什麼?(物品) (4) 量之後怎麼表示(記錄) → 單位 (5) 考試題目怎麼出?

(三)預測後的整理與歸納- - 表格 1.你們提了這麼多答案,這些答案有沒有其實是一樣的東西?例如,公尺跟公分?這可以叫做什麼?(長度單位) 2.我們應該怎麼分類呢?畫怎樣的表格?

(四)課本案例分析- - 看動畫「國王的桌子和木偶」

  1. 「國王的桌子和木偶」故事導賞

(1) 國王為什麼要量桌子和木偶? (2) 國王用了什麼方法量? (3) 他跟大臣怎麼說? (4) 大臣做的桌子和木偶為什麼國王不滿意? (5) 國王和大臣之間的溝通哪裡出問題? (6) 該怎麼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呢?

  1. 過程中,每一個重點都把動畫停下來問學生

(五) 學習理解課文—課本活動一「個別長度的測量」

  1. 課本的第一題,哪個是被測量的「物品」?哪兩個是測量「工具」?請標記。
  2. 這題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你會這麼說?請用你的鉛筆、橡擦證明給旁邊的同學看。 (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3. 所以,我們可以學到的是「測量的工具不同,結果不同」,這樣的結論,要怎麼變成考題?陷阱在哪裡?
  4. 如果沒有圖片讓你看的時候,你看懂問題的敘述嗎?你能從題目中確定以下幾件事嗎? (1) 確定測量的「物品」、「工具」 (2) 工具越長,得到的個數越少。工具越短,得到的各數越多。

  5. 這樣的觀念,習作會怎麼來考我們呢?猜猜看? (1) 習作有幾種題型?他們之間的難易程度,請票選。 (2) 如果你是老師,你會出哪一種題型?為什麼?

6.從重點到筆記整理

●溫老師的教學思考

一、非公制單位的「量長度」教學

1.測量物品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2.工具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二、 高層次思考的教學

  1. 打破傳統的迷思— 許多人以為數學很強的人就很會「教」數學,看了溫老師的教學,相信你會改觀。不管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關鍵在於「策略」,不是學科知識。這也是許多數學系畢業的人,不見得比溫老師教得好國小數學的原因,因為國中小學科知識不難,難的是「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概念」、「教學執行方法」,更重要的是「策略的運用」。沒有策略,只會照著課本的步驟一題一題教完,或者,盲目提供玩教具活動,學生絕對無法掌控全局,甚至預知未來。

  2. 數學閱讀,就是語文閱讀— 溫老師特別跟學數學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 (1) 測量物品、工具的辨認 許多學生一但抽掉圖片時,文字題內容就「灰煞煞」,大家皆怪罪「閱讀能力」,可是,您在教數學的時候,有幫助孩子建立從圖片→文字的過度機制嗎? 溫老師因為閱讀教學很敏感,所以會特別問:「如果沒有圖片讓你看的時候,你看懂問題的敘述嗎?」這也是「監控」能力的建置之一。 (2) 動畫故事的解讀 既然是故事,一定是「主角→背景→起因→問題→解決→結果 」的結構,所以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是用閱讀策略在抓重點,比起只是看熱鬧,我們是「一砲雙享受」,快速抓到數學重點之餘,還能學習故事鋪陳的手法(語文)。

  3. 數學自學,先從讀懂數學課本開始 數學課本都是按概念由淺入深編排,提供的習題也非常適用,只要懂得策略使用,這些習題都是非常棒的基本題型。若想再加深加廣,再藉由坊間的補充題目來入手即可。 然,現實狀況是混亂且盲目的,在未全面理解概念之下,大人就要求拼命寫一堆測驗題,學生根本無從理解,無法確切掌握自己到底哪裡不懂,久而久之,恐懼與排斥是必然的。 先求有,再求好,從策略角度來看,非但不消極,還是積極正面的呢!

※今天只是本單元的活動一,接續還有活動二、三--公制單位,因為打底打的好,活動二、三的進行,一定又是精彩萬分。敬請期待囉!